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压疮(又称褥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压疮通常分为四期。I期:皮损表现为持续性红斑;II期:浅表性溃疡,表皮和/或真皮受累;III期:溃疡深及皮下脂肪;IV期:溃疡深及肌肉、骨、肌腱或关节腔。皮肤压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据有关文献报道,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褥疮合并征,可见其治疗难度之大。
压疮多发生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多见于于昏迷、瘫痪患者,长期卧床且体位固定不变,导致身体局部长期受压;或使用石膏、夹板或绷带的时候,衬垫不当,松紧不适宜,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局部皮肤受压后局部皮肤苍白、灰白或青红色,轻度水肿,境界清楚,自觉有麻木或刺痛感,去除压力后会慢慢好转。如病情持续发展,表皮呈紫黑色,可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如不及时处理,溃疡浅者达皮下组织,深者可达肌肉、骨或关节,表面有坏疽形成,继发感染者可引起败血症。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护理得当,完全可以避免。对长期卧床,体质衰弱,昏迷的患者,重视基础护理,仔细观察,尽早发现症状,及时处理,避免受压,定时翻身,1~2个小时变换一次体位;保持受压部位清洁干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经常按摩受压部位。
压疮I、II期,外用药物防治感染,防止继续受压,多可自行愈合;对于压疮III、IV期需要行外科清创后或负压封闭引流或组织瓣转移等手术治疗,如果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