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老旧文章

您的位置 - 首页 > 老旧文章

千日红祛痰平喘 熬煮果汤美味止咳

日期 : 2014-04-10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25
字号 : A- A A+
手机浏览本篇文章

血管内超声在PCI中的应用     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 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运用该方法可以准确掌握血管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尤其是在冠心病的介入性诊疗中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冠脉造影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在评价管壁形态、壁厚、管腔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血管内超声可显示管壁的组织学特征,精确地测量管腔径及截面积,发现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早期病变。可显示动脉夹层、内膜撕裂及血栓等,特别适用于观察分叉处或因血管重叠致血管造影图像模糊的病变。
IVUS在PCI治疗中的应用
1.指导确立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根据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回声强度的不同,可将粥样斑块分为富含脂质的低回声斑块即软斑块和富含纤维成分的高回声斑块即硬斑块两种。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有浅表性钙化的偏心型斑块,应选择激光或斑块旋切术;对于有深层钙化的偏心型斑块,应选择定向旋切术;对于全周性的软斑块,则可选择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必要时加用网状支架。
2.正确选择器具的大小。一般而言,器具大小的选择是以冠脉造影上的正常节段为参考的。由于冠脉重塑等原因,半数以上冠脉造影显示正常的节段存在粥样斑块,这就使得根据冠脉造影选择的器具型号偏小。根据血管内超声选择合适的器具进行治疗,可在不增加合并症的前提下提高最小管腔直径(MLD);,从而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
3.确定介入性治疗的终点。对于正常的冠脉,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所测管腔的径线基本一致,但在存在粥样硬化尤其是在介入性治疗所致斑块破溃或夹层形成等情况下,二者常不一致。虽然冠脉造影上显示了满意的扩张效果,但血管内超声却仍显示有较多的斑块残存,需进一步扩张或安装支架。不少研究表明:按血管内超声所测管腔的大小决定治疗终点,可获得更大的最小管腔直径(MLD);,并使得再狭窄的发生减少。
4.确定网状支架的位置及扩张效果。 网状支架的应用虽然减少了介入性治疗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可高达25%~45% 以上,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支架内再狭窄,而是支架置入时所谓的“亚理想置入”造成的。造成亚理想置入的常见原因包括扩张不充分、支架的型号偏小、支架从病变部位滑脱、支架的变形等。由于冠脉造影不能辨认支架置入部位的狭窄是否为亚理想置入所致,因此,对于支架内再狭窄病例,应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以确定其狭窄的具体原因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5.预测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定向切除术后6个月低回声斑块的再狭窄率(10 0%);明显高于高回声斑块的再狭窄率(33%);;球囊扩张后无明显斑块碎裂或夹层的向心性斑块的再狭窄率比具有高回声的纤维性偏心性斑块者高;在导致PTCA术后管腔面积减少的原因中,70%源于血管的回缩,而30%源于内膜的增生;支架置入后的支架内再狭窄则主要是内膜增生所致。因此,根据血管内超声提供的病变性质可预测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再狭窄率。

 

 

返回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