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文章

前列腺增生是以排尿困难为主要表现特征的老年男性常见病, 是前列腺细胞增生导致泌尿系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男性自35岁以上前列腺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50岁以后出现临床症状。
1.观察要点
(1)患者的生命体征。
(2)排尿困难及尿频情况,评估前列腺增生程度。
(3)尿潴留发生的频率及肾脏功能受损害的程度。
(4)有无合并症,心功能、肺功能及肝功能状况。
(5)既往排尿困难仅进行治疗的经过及效果。
(6)有无合并泌尿系感染或结石。
(7)两周内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令、阿司匹林等。
2.护理常规
(1)术前护理:
①执行泌尿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
②做好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华的饮食,多饮水。
④膀胱残余尿多者,肾功能不全者,术前应持续导尿,充分引流尿液。
⑤观察心肺功能,有无合并症,禁止吸烟。
⑥执行术前医嘱:手术前晚灌肠1次、备皮、饮食方面的健康宣教等。
(2)术后护理:
①执行泌尿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小时测量血压、脉搏1次,连续24小时。观察出血情况,术后给予持续膀胱冲洗,椐据引流液的颜色,调节冲洗速度,注意使入量与引流量保持平衡,当创面大量渗血,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应给予止血和输血治疗,必要时手术止血。
③饮食:术后第一日,进半流食,以易消化食物为宜,多吃水果,蔬菜,并嘱病人大量饮水,3000毫升/天左右,使尿液排出增加,起到自然冲洗的目的,也可防止便秘。
④固定好引流管,保持通畅,出现冲洗不畅时及时处理,观察引流液性质并记量。
⑤做好基础护理及健康宣教,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大便干结引起腹压增高使创面结痂脱落而继发出血。
⑥尿失禁病人的护理:拔除尿管后,病人发生一过性尿失禁,一般几日到1个月可自行恢复。
个别病人尿失禁时间较长,可指导病人进行缩肛训练,并配合药物治疗,一般6个月到1年可恢复正常。
3.健康教育
(1)主要病因及诱发因素: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了,功能性睾丸的存在为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必要条件,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
(2)临床表现:前列腺增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两组症状:一类是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另一类是因增生前列腺阻塞尿路产生的梗阻性症状。
(3)并发症:肾积水、感染、尿潴留、尿失禁及膀胱结石为前列腺增生常见的并发症。
(4)检查手段:有残余尿测定、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测定、尿流率检查、超声检查、直肠指诊等。
(5)主要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方式有等待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仍是目前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①留置导尿的患者,嘱病人多饮水,一般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每日消毒尿道口2次,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及尿盐沉积。膀胱造瘘或尿失禁者,注意会阴部清洁、干燥,保护皮肤,防止湿疹、皮炎及溃疡。
②术后应平卧位,牵引固定气囊导尿管于病人一侧大腿的内侧,保持伸直外展15度,至解除牵引。
③加强病人管理,注意观察病人意识,呼吸,血压,脉搏的变化,1小时测量血压,脉搏一次连测24小时。
④保持留置导尿管的通畅,观察留置导尿管的固定情况及有无破裂。1-2小时挤压留置导尿管一次。术后给予持续膀胱冲洗,椐据引流液的颜色,调节冲洗速度,注意使入量与引流量保持平衡,当创面大量渗血,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应给予止血和输血治疗,必要时手术止血。
⑤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尿量超过4000ML,就注意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
⑥一般术后2-3天拔去留置导尿管,拔管后,嘱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兴奋引起出血。
⑦术后2—3周前列腺创面的痂皮脱落,可引起血尿,嘱病人注意观察尿色的变化,发现血尿,卧床休息,出血较多,及时来诊。
⑧留置导尿的病人的护理:a择适宜的导尿管,插管操作时要熟练、轻柔、敏捷。b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尿袋位置低于尿道口,避免尿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c尿管保持通畅,有血块、尿沉渣,盐类沉积物阻塞尿管时,及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d每日用无菌棉球擦洗尿道外口2次,保持局部清洁,每周更换尿袋1次。e长期留置导尿管者,拔管前应定时夹管,训练膀胱功能。
①防止受寒:秋末至初春,天气变化无常,寒冷往往会使病情加重。因此,患者一定注意防寒,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
②绝对忌酒,少食辛辣:饮酒可使前列腺及膀胱颈充血水肿而诱发尿潴留。辛辣刺激性食品,既可导致性器官充血,又会使痔疮、便秘症状加重,压迫前列腺,加重排尿困难。
③适量饮水:饮水过少不但会引起脱水,也不利排尿对尿路的冲洗作用,还容易导致尿液浓缩而形成结石。故除夜间适当减少饮水,以免睡后膀胱过度充盈,白天应多饮水。
④慎用药物:有些药物可加重排尿困难,剂量大时可引起急性尿潴留,其中主要有阿托品、颠茄片及麻黄素片、异丙基肾上腺素等。
参考文献:
1.郭应禄 沈绍基 现代泌尿外科诊疗手册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3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