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文章

——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灵魂,救死扶伤,唯快不破
立冬时节,秋风吹过,一种萧瑟的寒冷拂面,急风掠过,落叶飘飘摇摇。
迷蒙的天空,灰蓝中略带了一点白,天空很低,低沉到人似乎要窒息一样。老槐摇曳,槐叶飞扬,在空中飘洒着划出一道道摇摆的轨迹。
大约中午11点,一声警铃响起,30号急救站接120指挥中心指令1分钟内,急救人员李俊清、曹大勇即搭乘救护车进行院前急救。途中联系求救者得知:一中年男性患者在工地上高空作业时不慎从3米处坠落并被钢筋刺伤。
现场119只能将患者体外多余的钢筋截去一段,对于由右臀部贯穿至腹腔、胸腔及颈部的钢筋,仍停留在患者体内,患者痛苦面容,P61次/分,R23次/分,BP169/98mmHg,病情十分危重。30号急救站医师李俊清在返回的救护车上,通过电话向我院值班医师赵志强汇报了患者病情,在赵大夫了解患者情况后后,立即将这一创伤患者汇报给我科创伤抢救组负责人急诊科主任廖煜。
当时的廖煜主任刚刚端起午饭,还没来得及吃,听完赵大夫的汇报后,当即放下碗筷,给患者启动急救创伤绿色通道,积极组织急诊科医护人员展开抢救,并通知胸外、普外,骨科、泌尿等多科专家紧急会诊。11:40患者进入急诊科抢救室,急诊护士赵倩娜、孙金霞等争分夺秒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20分钟后,受伤患者在急救人员的护送下,迅速完成重要脏器的CT检查,并安全转入手术室接受紧急手术治疗。
当患者转入手术室后,创伤抢救组组长连鸿凯院长、胡和平院长、心胸外科李凯主任、普外科刘双国主任等抢救成员立即评估患者情况,紧急讨论,拟定手术方案。在急诊科医护人员、会诊专家、创伤抢救组、手术抢救团队的紧密配合和积极努力下,患者经过一个小时的手术后,化险为夷。
当我们忙完这一切,再一次端起那冰冷的午饭时,不免感慨万千。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灵魂,救死扶伤,唯快不破。
多发伤的救治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必须节省每一分每一秒。完善的急救医疗体系是成功抢救严重多发伤的前提和基础,我院整合辖区医疗资源,组建郑州市东南区域急救医疗联合体,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形成了院前急救市、区、乡镇三级急救网络,做到反应灵敏、训练有素、信息共享。再造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流程,快速完善必要检查及操作,使从接诊到住院、急诊手术时间大大缩短,院内成立多发伤抢救小组,由多学科、多专业高年资医师组成创伤救治医师团队,开展多学科、跨学科会诊,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区域三级医院多发伤抢救的龙头作用。
由于严重多发伤伤情复杂,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和多部位,需多学科协作处理,是创伤急救面临的重大挑战。我院在多发伤急救方面开展积极探索,成立区域急救联合体,确保患者在黄金时间1小时内得到救治,开设SICU复苏及建立多学科协作救治体系,开展控制性手术,使初始简化手术、外科监护室和确定性手术成为3个连续阶段;使院前急救、院内复苏、确定性治疗成为3个相互衔接的连续阶段。经实践证明,具有极大优越性,明显减低了死亡率,改善了多发伤患者的预后。
急救创伤绿色通道的畅通为挽救急危重症患者撑起了生命之伞,但对于患者来说,却是一生的救护。黄金时间的救援体现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时间就是生命”和“速度就是灵魂”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