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任搭起成就良医的阶梯——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方立峰
2011-11-24 9:30:17 本报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秦川
这是一个在消化内科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他施行的消化道巨大息肉及肿瘤勒扎术、胃镜肠镜下手术、肝脏活检技术、内镜下抗癌化疗缓解粒子植入技术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省内甚至国内先进水平。这是一个能够带动团队发展的帅才。短4年,他将一个每天只有几十个患者的混合病区,发展为每天拥有200多个患者的专业科室;他率先在河南引进最清晰的放大染色胃镜、从鼻孔进入的超细胃镜,让微创治疗如虎添翼。他却更钟情于做一个让患者信任的好医生。看门诊的患者,有1/3的人被告知,只需调整生活方式,不需要药物治疗;更多的患者被建议,不需要住院。他告诫身边的人,采取超出常规的治疗手段必须给出合理解释,否则就要接受惩罚。他就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领衔专家、消化内科主任方立峰。“有1/3不建议治疗”原则的坚守,让他的医者良心在闪光。新郑有一个老病号,每隔两个月都要来找方立峰进行一次复诊。有一次,他感觉腹胀,担心地问方立峰:“我这个情况是不是需要住院了?”
“你恢复的总体情况不错,可以输几天液,之后每个月至少输两瓶。如果觉着家里人照顾不了,住到基层的医院也行,那里的花费更便宜些。”方立峰说。
老病号们都知道,方立峰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不主张患者住院甚至进行治疗,而是仅仅调整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方式。对于肝炎患者,他一般通过肝穿刺术寻找真正的病因,看究竟是脂肪肝还是病毒性肝炎,再根据情况治疗,或是仅仅让患者注意锻炼就行了。
曾经有一个患者陈某,在门诊挂了个5.5元的专家号找到方立峰后,却被告知,根本没有什么毛病,回去调整下饮食就行了。陈某不愿意了:“你这是骗人的吧,挂号都花了5元多,你却不给我治病!”
碰到这样的患者,方立峰也不生气,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医生发现方立峰在全天的门诊中,竟然有1/3是不建议治疗的。这正是方立峰治疗中坚持的第一原则:只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治疗,而不是过度的、盲目的治疗。“消除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医务人员有很大的责任。首先就是要开出合适的药,而不是尽想着向患者推销药品。同时,大医院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坚决不和基层医院争夺患者。”方立峰说。
正是坚持这样的治疗原则,消化内科纵然名声在外,却仍保持床位不满的状态。用方立峰的话来说,这是为了将最宝贵的床位留给重症患者。同时,方立峰还经常在查房中给科室的医务人员出难题:“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治疗手段、用这样的药物,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请接受惩罚。”一方面是在节省有限的资源惠及患者,另一方面又在消耗更多的资源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于消化内科患者的特殊性,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接诊的患者不能太多,为患者进行诊治前,必须确保所有器械严格消毒。为了方便患者,他们还添置了8套胃镜。“虽然我们的消耗多了,但是对得起患者,这也是一种医德。”方立峰说。
“我们这么做当然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如果不给患者治疗,患者自愈了还行,万一情况恶化了,我们有理也没地方说。但想想这一切都是为了患者,承受点误解也值得。”方立峰表示。领导来看病,照样要排队。公平的把握,让他的医者尊严在彰显。一次,郑州市某单位的一位领导被朋友带着来找方立峰看病,却被告知他得等等,前面还有几个患者。找方立峰主任必须“守规矩”,这是众所周知的。一次,一名副院长带着熟人来看病,也要挂号排队。就在记者采访他的当天上午,一位院领导来看病,照样得排队。方立峰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查房时绝对不接电话。“一个星期好不容易查两次房,对于疑难病患者,我们更要仔细地检查。”方立峰对科室所有的医护人员提出要求: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病床的周转速度,这样既能减轻患者负担,又能增加正常收入。
在方立峰看来,立这么多的规矩都是为了确保治疗的公平合理。而这样的公平合理,还要讲究科学化的手段。首先在病床利用上,方立峰认为:“3个人的病房住了5个人,医疗环境变得恶劣,势必会损害前3个人的利益。所以必须加快病床周转速度,否则宁可空床。”也正是如此,4年来,方立峰所在的科室没有接到一起患者投诉。不仅如此,为了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利用,方立峰还充分发挥主任医师的把关作用,要求三级医师查房中一线医生与二线医生的比例达到5∶6,保证每天都有一名上级医生在查房。这就促使二线医生必须提高自己的水平。同事们算是见识了方立峰主任的认真劲儿。“你必须懂最基本的东西,如果不知道的话,请出去!”这样的认真劲儿,使消化内科连续4年坚持周二学习制度,邀请相关科室、临床药师等进行病案讨论,并建立完善了一、二、三级梯队,长期致力于优秀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学习制度,容不得投机取巧者,后进的人都要反思“为什么别人比我做得好”,进而刻苦钻研。“当一名医生,名声最重要。要想获取患者的信任,首先要做好人,摆正心态,而不是只想着挣患者的钱,起码要做到‘我不黑’,不该开的贵药就是不开。”方立峰说:“只能活,不能死!”
爱心的洋溢让他的医术愈发精湛“只能活,不能死!”方立峰下达这样一个死命令,是为了挽救一位孕妇和她待产的孩子。
2010年4月,一位孕妇由于患了急性胰腺炎,会诊的时候发生剧烈腹疼。时间紧迫,必须赶快进行剖腹产。当然,首先要由消化内科的医生给予紧急治疗。
孕妇的腹腔内到处是坏死组织,一旦处理不慎,孕妇和胎儿只能二选一。方立峰想也没想就下了死命令——要保住这个家庭的幸福!怎么办?必须让孕妇和孩子同时存活!
能够想到办法都用上了,经过7天7夜的抢救,大人和孩子都保住了。产妇身体恢复得也很好,没有留下后遗症。消化内科的护士还告诉记者,方立峰有一个习惯,每当从病房下班看到门诊患者仍然很多时,他就告诉她们:“能不能让几个患者过来,我可以给他们看看,免得他们等得太久。”方立峰认为,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医患之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平等。在这样的不平等下,医生必须要有爱心。他说:“第一,医生要将自己所学奉献给社会。当你付出很多,挡都挡不住别人的信任。第二,要耐心对待患者,让他体会到医生的关爱。”在方立峰看来,医生最需要的是被理解和自我约束。作为一名好医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勤奋、悟性、爱心。一个名医必须要有一颗慈善之心,在爱心和悟性的基础上观察、观察、再观察,在治病救人上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