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文章

——学习201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胡佩兰医生先进事迹有感
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电视公益活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再次揭晓,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当看到98岁的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胡佩兰荣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更是激情澎湃、数度落泪。20年来,她坚持每周出诊6天,“仁心大医”胡佩兰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着我。
《感动中国 》栏目组给胡佩兰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胡佩兰的一生,是心系患者的一生,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仁心大医的深刻内涵。1944年,她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她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她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医生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她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她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她在20世纪50年代就获得过全国铁路劳模,退休后一直在社区服务中心坚持坐诊27年,即使在腰椎间盘突出病情严重时,仍坚持坐小推椅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行医70年来,她看病坚持亲自做检查、写病历,坚持在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开便宜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努力为病人解决身心的难题。她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经常拿出微薄的收入给病人垫付医药费。2000年,她满怀热忱加入青年志愿者,成为年龄最大的注册志愿者,共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2014年1月22日5时30分,98岁的胡佩兰医生逝世。她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为病人看病,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兰做了69年医生,去世前一天还在工作,她的事迹在平凡之中显示出了伟大,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和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她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送的是情,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仁心的深刻内心,用大爱展现了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风貌,她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弘扬,她的事迹感动并激励着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医德铭记于心,形成良好习惯,给患者带去温暖。
英雄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在周二例会学习胡佩兰先进事迹时,科室人员纷纷表示要学先进、学典型,大力发扬胡佩兰志存济世、大医精诚的忘我精神,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深入贯彻“严慎 精诚 博爱 卓行”的医院精神,坚持“凝铸学术人文建名院,凝炼学科求突破,凝聚人心谋发展”的“三凝”理念,秉承“持续、充实、创新、提升”的办院宗旨,不断学习、汲取先进人物向上、向善的力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为患者及临床科室提供更加完善、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胡佩兰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传奇人物、传奇事迹再度震撼,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她的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王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