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人文视角反思医患关系》
虽然有各种原因的客观存在,无疑,医患关系正面临最风口浪尖的时刻。患者就医时,疑虑重重,医者接诊时,忐忑不安、、、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最能建立起信任联盟的医患关系,此刻充满了猜忌,指责,仇恨甚至杀机……
王岳老师的讲课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他用幽默的语言,智慧的思考,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入阐释了人文精神与医患沟通的关系,给我们带来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
正如王教授所言,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最需要人文滋养。虽然医学模式早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天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然而现实中人们并未真正意识到,更谈不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医学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即医疗方式的人本弱化。早在上世纪末,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就预测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高情感社会”。他其实在表达这样一种观点,社会越是向高科技发展,越要从更高层面上满足人们心理、情感及精神上的需求。这同样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病人来医院看病时,如果整天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检查机器和冷冰冰的面孔,而缺少医生的安慰和关怀,即使检查结果很准确,他也会感到无助、悲伤,并充满抱怨。
裘法祖教授曾用自己的双手轻轻触摸一位患者的腹部,为其进行检体诊断,没想到患者竟因此落泪。因为此前他先后看过6位医生,却没有一位医生伸出手触摸他的身体。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患者来医院看病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真的很在乎医生是不是很重视他(她)——这个人本身。
一位病人曾感触地说道:“我们到医院看病先不说贵不贵,难不难的问题,关键是不管花多少钱,要感觉舒服,感觉物有所值。”的确,也许是一句安慰的话,也许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份真诚的态度,就打动了病患的内心、、、正如王教授所言,我们只需要比病人预期的多做一点点。也许正是这一点点,让我们服务的对象感觉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医者父母心”,中国自古就不缺少悬壶济世的良医,更不缺乏尊医敬医的大众。然而今天,因种种原因,医学人文传统以及西方医学中的仁爱精神似乎渐行渐远了。重拾人文精神,常怀悲悯之心,不仅是医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一环,也是建立医患信任关系的基石。 而面对生命的迎来送去,什么样的技术与服务才能让病人感受到是有价值的,无疑是值得每个医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