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文章

中原医界创新之路的先行者
——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连鸿凯
2013年8月13日,健康报3版,《中原医界创新之路的先行者》
连鸿凯之于外人的印象,是儒雅之中兼蓄着平和、慈厚和淡定,“医者仁心”是对他的神态最为生动点睛的写照。
多年来,连鸿凯一直担任医院院长之职,但他从未将自己的医生角色荒置——不仅是享誉中原骨科界的名家,还是郑州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因为,对他来说,几十年的医生生涯,不仅使他对医院的运营和管理了然于胸,也悟出了治理医院与诊病如出一辙的道理:诊断出医院发展的症结所在,然后开出一剂良方,药到病除。
一年多前,连鸿凯调任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郑州一院),经过观察、体会、亲自参与等方式发现了阻碍该院发展的症结。于是,他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检验,如今,郑州一院呈现出好的形势、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并正朝着“国内先进的数字化医院、省内领先的学术型医院、中部地区一流的医疗集团”这一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而连鸿凯本人,也因为创新举措被评选为“河南省医改创新优秀院长”,是中原医界创新之路的先行者。
吸收“养分”
走品牌建设战略
无论是当医生,还是医院院长,创新求变的意识主宰着连鸿凯的思维。1996年,担任骨科医院急诊科主任时,他率先提出与110联网实行院前急诊,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110的服务,还大大提高了诊疗效果。此事经中央电视台的传播,在国内医疗界引起关注。
执掌郑州市骨科医院之后,连鸿凯拉开了郑州市骨科医院全面建设和品牌开拓的序幕。2007年,连鸿凯赴美国访学归来,将美国医院的志愿者服务模式引入郑州市骨科医院,还提出了“六个骨医”(会诊、安全、无痛、绿色、和谐、志愿)品牌建设战略,为医院注入新的高品质元素。在他担任郑州骨科医院院长期间,全市8成以上的骨科病人集中在此院,日住院病人900多名,年骨科手术一万多台,如此规模在全国乃至国际都位居前列。
2012年初,连鸿凯被上级委以重任,调任郑州一院院长。尽管郑州一院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但和绝大多数市级医院一样,依恃规模化运作(即人海战术),攀登上一个发展高峰。然而,这一方式的空间愈趋逼仄,呈现出瓶颈效应,如果不另辟蹊径,只会走进死胡同。
未来的路如何走?在经过深入调研之后,连鸿凯决定选择“内涵化建设”和一系列创新措施,为医院发展注入新活力。连鸿凯认为,医院不仅需要规模化,更需要内涵化,提升软实力,方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倡导“内涵化建设”
提升软实力
郑州一院的内涵化建设依托“五个抓手”予以落实,即开通心脑绿色通道——向高品质高效服务要未来;开展多学科会诊协同——让科学规范的终极治疗成为现实;深入进行危急值跟踪——铸就安全无忧的医疗平台;强化危重症患者管理——提供先进、高层次保障的治疗过程;狠抓医患沟通——实现医患双方的共同追求。
这“五个抓手”,可以说是连鸿凯针对医院痼疾所开出的良方。譬如,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打破过去各科室之间“各自为政”的格局,使患者到医院看病不用“挂哪科号就在哪科治”,而是由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以助其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一创新的最大好处是利用综合医院的人才、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不同专家的优势,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提出科学诊断,制订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此一来,既最大程度的方便了患者,又促进科室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诊断疾病的水平和治愈率。
所谓“危急值”报告跟踪制度,就是制定危急界限值,建立检查、检验人员处理、复核、确认和报告危急值程序,各个检查、检验、影像等医技科室在为患者检查后,一旦发现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在确定“危急值”后,立即报告医务科、四位一体联合查房中的医疗总值班、临床科室,以最快捷与简便的方式,由科室主任和管床医生立即对患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抢救患者生命。
此外,开通心脑绿色通道、强化危重症患者管理、狠抓医患沟通这三把抓手,也一一挠中了郑州一院的痒处,抓到了要害。随着“五个抓手”的深入、内涵建设的提升,郑州一院整体医疗水平突飞猛进,尤其依托优势学科实现了全科发展,成绩令人瞩目。这也应验了连鸿凯非凡的战略思想。
开创“组合拳”
八面出击
以内涵化建设为核心的管理创新,无疑使医院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更趋科学化和合理化。除此之外,连鸿凯和他的团队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如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公益创新等,形成了一整套无缝连接的组合拳。
技术创新决定着医院的发展后劲。连鸿凯曾说:“梦想成真,我们必须走技术兴院之路。”为了这一目标,郑州一院在科研技术上实现着一次又一次创新和突破。以烧伤整形重点实验室为例,医院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进行改造和扩建;引进烧伤专业博士专门负责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与解放军总医院盛志勇院士合作成立河南省烧伤整形院士工作站,为全院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以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主的实验研究平台。
在连鸿凯的主导下,郑州一院还推出了人才队伍建设“361”工程,选送130名业务骨干带“任务”到美国、韩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外知名医院参观、进修、学习,提升临床与研发水平。这些所作所为,皆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优异的环境。
连鸿凯还提出了“六专”思路。在这“六专”中,“专业体系”是要梳理整合优势特色资源,实现学术化,如消化病医院的建设。“专业优势”是要发挥专业的优势,实现品牌化,如国家区域性整形烧伤中心。“专科特色”是要各科室推出若干独具匠心的特色诊疗项目,扩大美誉度。“专门技术”是要用高端的、领先的技术扩大知名度。“专门疾病”是要各专业紧盯一至二个病种,做出特色,在群众中形成“口碑”。“专属区域”是要根据地域优势,使医院的品牌、整体形象、特色专业、知名专科、名医名家在一定区域内更具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成为首选或唯一选择。
在“组合拳”中,还包括诸多创新式的举措,如全天候门诊、日间手术模式。值得一提的是,郑州一院成立的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优化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的通道,实现了急诊与ICU统一管理。
这一套“组合拳”,散发着创新的气息,聚集着创新的力量,使郑州一院自表及里焕发出生气,无论是内涵,还是品牌知名度,皆获得提升。
履职市人大代表
荣膺医改创新奖
连鸿凯的另一个身份是郑州市人大代表。每年两会,他不忘医改领域的热点问题,相继提出“政府加大社区卫生的投入的建议”、“加快公立医院的改革”、“加快‘宜居健康城’规划建设”等提案:建议加强对特殊人群、弱势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医疗保障;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捐助医院,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公益性;进一步开放医疗保障市场,细分医疗保障产品,形成医保、医院、患者三者之间相互选择、制约、竞争关系,充分体现医疗的公平性和效率。
因为在骨科领域的创新成就、在医院治理上的创新式管理,以及对医改的专业建言,连鸿凯在中原医界的影响力非同一般。2013年,他被授予“河南省医改创新优秀院长”荣誉称号。在连鸿凯和他的团队的治理下,郑州一院也取得了一连串的佳绩,先后获得医院管理年先进单位、全国医疗质量万里行、三级医院病历评比先进单位、全国改革创新医院等殊荣70余项殊荣。
对于正当发力之年、雄姿英发的连鸿凯来说,他后面依然是一条不甘平庸的人生路,他将会通过一次又一次创新,迎接一个又一个硕果。
人物名片
连鸿凯,1965年出生,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医学硕士,骨科主任医师。现任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河南省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南省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创伤骨科委员会常委,《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编委。
这些年,连鸿凯陆续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参与完成十多项科研成果,参加编写专著3本,获国家专利1项。他主持研究的肱骨髁上骨折张力带内固定的临床研究,与深冻低温辐照同种异体骨移植的临床研究,两次荣获科技进步奖;他开创的肱骨髁上骨折新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使肘内翻和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下降;他在河南省率先开展多发性损伤的救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驾齐驱;另外,他在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的保肢手术、脊柱肿瘤的全脊柱切除术等方面的高超医术,更被患者称为“神手”。
2008年,他在郑州骨科医院率先开展深静脉血栓筛查,每年使数十位骨科患者免于血栓对生命的威胁,并由此获得2012年郑州市科技进步唯一的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除此之外,他还先后被授予郑州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郑州市科技拔尖人才、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