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老旧文章

您的位置 - 首页 > 老旧文章

偏瘫(中风后遗症)的中医传统治疗

日期 : 2015-07-06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65
字号 : A- A A+
手机浏览本篇文章


    什么是中风?
    有或者没有突然昏迷,然后留下口眼歪斜、偏瘫或全身瘫痪。
    偏瘫的症状及后遗症症状:
    主要是神志障碍和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      
    具体临床表现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其他症状头疼、眩晕、恶心、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眼花、多汗  、心悸、步伐不稳、颈项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不能耐受噪声等;部分患者有精神和智力障碍: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精神萎靡、易激动等。
    中医传统疗法的运用
    后遗症期:表现同恢复期,一般完全康复难度极大,但是经过规范化的中医综合传统治疗,一般都有明显的改善。
    “醒脑开窍”针刺法
     “ 醒脑开窍 ” 针刺法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阴经穴、督脉穴为主;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
    处方(中脏腑):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尺泽(手太阴肺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配穴:手指握固加合谷透三间;吞咽障碍(缺血性球麻痹和假延髓麻痹)加风池、完骨、翳风;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临证时,根据辨证稍作辨证选穴上的加减。 
 
 


    针刺补泻手法
 

 


    火针治疗
    治疗方法: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下肢取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八风,上肢取肩骼、曲池、手三里、合谷、八邪,隔日一次,疗程为2个月。用酒精棉球加热针具,以烧红为度,点刺以上穴位。
 


    隔姜、隔盐灸法
    取穴:神阙。方法:食用盐填满肚脐(神阙穴);,把生姜切成厚片, 将艾绒捏成圆锥体,置于姜片之上。再将姜片和艾绒置于填满食盐的神阙穴上。点燃艾绒,待其全部燃尽,连续灸2壮,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
 

 

    靳三针疗法治疗痉挛性瘫痪
    取穴:颞三针; 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下肢挛三针侠蹊、阴陵泉、三阴交。随症取穴:失语加上廉泉、旁廉泉;智障加百会、四神聪;口角歪斜加地仓、迎香、夹承浆;肩手综合征加肩髎、肩前、肩贞。
 


    辨证取穴、穴药联合
    采用小剂量中药或西药注入穴位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选用夹脊穴以调理阴阳平衡,选用双侧足三里,配合双侧三阴交,以上穴位交替使用(辨证选穴并注射营养神经药物),隔日1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直接灸法
    取穴百会、大椎、右曲池、阳陵泉。
    每穴7壮,每日1次,10天一个疗程,1两个月后显效。
 

 

    走罐疗法:
    以活络油等介质涂于经筋走行部位,并按经筋走行部位,自下而上走罐,阿是穴处留罐2分钟,使瘀血拔出。隔一天1次,7次为一个疗程,休息5天再行下1疗程。
    梅花针法:
    患处常规消毒后,沿十二经筋之走行用梅花针进行弹刺。阿是穴重叩,以微出血为度;阴阳经交替施治,隔日治疗1次, 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天再行下1疗程。
    结语: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传统治疗,将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和症候的不同选用最适宜的针灸组合治疗,以规范的辩证、选穴、量化施针,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疗效,让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家庭、社会。头针、皮肤针、耳针、浮针(浅刺口眼歪斜患者)、灸法、对穴透刺、腹针、埋线、温针灸、刺络放血等针灸疗法以及其它传统中医疗法,各种疗法均舒适、简便、绿色、健康、效果显著,也是中风后遗症的备选疗法。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联系电话:0371-56580706
0371-56580716
 

返回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