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文章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在我国,颅内动脉瘤所致者占75%,,年发病率约为6/10万。
该病20%的病人在到达医院前死亡,25%的病人死于首次出血或者合并症,再出血的死亡率接近60%,三次出血基本上病人不能存活。
症状表现:1.新发剧烈头痛,常常被病人描述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头痛”。2.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用力或者排便等诱因。
常见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扩展至实质的出血、急性及亚急性脑积水。
辅助检查:头CT安全、敏感,可早期诊断。但确诊出血原因的金标准是DSA全脑血管造影。
因为该病再出血导致的高死亡率,所以目前国内的治疗意见是一旦出血,应尽早给予完善DSA检查,急诊处理动脉瘤,防治再出血,然后进一步治疗首次出血导致的并发症,使病人尽快康复。
我科自2007年开始进行动脉瘤的介入栓塞,在河南省内神经内科居于领先地位,相对于其他市级医院神经内科具有绝对优势。目前对该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了介入栓塞技术,能独立完成该疾病的介入诊治工作。结合我院心脑绿色通道的开展,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二 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或坏死。
该病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该病既往的治疗方法为内科治疗,随着近年来神经介入的开展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良,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急性脑梗死的早期介入治疗干预的有效性。我科自2007年开始,逐渐开展了早期的介入动脉溶栓、机械开通血管等方法,挽救了一批患者免于瘫痪、死亡。相对于郑州市其他医院,我院神经内科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对于其他市级医院神经内科具有绝对优势。。
开展急性梗死的介入治疗,需要娴熟的操作介入操作技巧,配合默契的工作团队,经过近6年的神经介入发展,我科目前完全具备开展该项工作的条件。目前结合我院的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展情况,必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