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老旧文章

您的位置 - 首页 > 老旧文章

健康教育1心脏瓣膜病人健康教育手册

日期 : 2014-04-09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26
字号 : A- A A+
手机浏览本篇文章

 

心脏瓣膜病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过程,不仅瓣膜本身,而且全部心脏功能、肺血管以及全身重要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瓣膜置换术并不是治疗过程完全结束,而应是术后心脏功能维护过程的开始。手术后您无论过疗养生活或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从事社会工作,总应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您自己进行必要的医疗监护。

这样,可以使您的心脏功能和全身情况长期处于良好状态并避免许多并发症,保证您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因此,你自身在维护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您很有必要对自己的病情和手术有一定的了解,并始终与医疗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希望这本小册子能使您感兴趣,并对您有所帮助和指导。


 

1 了解您的心脏:

心脏是胸腔内一个拳头大小的器官,其重量大概为450克。心脏壁是由心肌组成,以每分钟约70次的节律自动收缩,源源不断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脏的节律性收缩起着动力泵的作用,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运动。心脏实际上是由两个血液泵连接而成。每个血液泵又由两部份组成:上方接受流入血液的腔被称为心房,被房间隔分为左、右心房;下方泵出血液的腔称为心室,被室间隔分隔成为左、右心室。血液从上、下腔静脉进入心房,然后流入下方的心室中。心脏工作时,右心室输送血液到肺,血液流经肺部后回到左心房,在通过左心室输送至全身。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是由于心脏的作用实现的。成年人的心脏重约300克,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每年要跳动4200万次左右,如果寿命为70岁计算的话,那么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近26亿次。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2 如何判断您的心脏功能?  

心脏功能是指心脏通过节奏的舒缩活动为机体提供满意血液循环以维持生命的能力,临床上通常按病人的自觉症状将心脏功能分为四级:
 1级:偶有心慌气短症状,能从事体力活动。
 2级:能从事轻度体力活动和正常工作,但劳累后易心慌气短。
 3级:不能从事体力活动,生活尚可自理,但稍有活动即心慌气短。
 4级:休息仍感心慌气短,被迫终日休息 丧失工作能力不能胜任任何体力活动。

3 什么是心脏瓣膜病?

每个人的心脏内都有四个瓣膜。即连接左心室和主动脉的主动脉瓣、连接右心室和肺动脉的肺动脉瓣、连接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二尖瓣和连接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三尖瓣。它们均起单向阀门作用, 使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二尖瓣由前();瓣和后();瓣两叶组成。三尖瓣由前、后、隔瓣三个瓣叶组成。主动脉瓣和肺动脉均由三个瓣叶组成。瓣叶正常时是菲薄、光滑和富有弹性的。

心脏瓣膜病是指由于先天发育畸形或炎症等后天性因素引起心脏瓣膜(包括瓣叶、腱索及乳头肌);结构毁损、纤维化、粘连、缩短,粘液样变性,缺血性坏死,钙质沉着,使单个或多个瓣膜发生狭窄和();关闭不全等功能障碍者,称为心脏瓣膜病。

根据引起瓣膜病变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大类。

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障碍而造成的,可引起先天性二尖瓣狭窄或闭锁、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

后天性瓣膜疾病中主要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除风湿性瓣膜病外,后天性瓣膜病还有老年退行性病变、创伤性心脏瓣膜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瓣膜病等。  风湿病是一种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心脏、关节、皮肤、浆膜等组织,尤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最为常见。风湿性瓣膜病是风湿病变侵犯心脏的后果,急性风湿热引起心脏炎后,遗留下来并以瓣膜病变为主的疾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患者中女多于男。本病常反复发作,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心脏瓣膜发生炎症水肿损害,纤维组织增生、粘连,瓣膜发生变形、增厚,甚至卷曲、钙化等,最终导致瓣膜关闭不全和狭窄。受损的瓣膜以二尖瓣最为常见,也可以几个瓣膜同时受累,后者称为联合瓣膜病变。瓣膜关闭或开放障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为病变的瓣膜区出现相应的心脏杂音,早期可无症状;随时间的推移产生心脏增大、心律失常,一般经过1015年逐步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等。因此对患心脏瓣膜病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4 瓣膜疾病何时需手术治疗?

心脏瓣膜疾病,无论是无天性还是后天性的原因,侵犯一个或多个瓣膜引起瓣膜结构破坏,产生狭窄或关闭不全,最终将使瓣膜功能失效,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病变不仅损害瓣膜,同时引起心肌损害,从而影响心脏功能,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胸闷、气促、活动能力下降等。因此对心脏瓣膜疾病必须及早诊治,以减轻或中止病变对心脏的损害。根据疾病性质的不同,以及疾病的进展,心功能损害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中包括内科治疗、手术治疗。一般而言,手术指征的决定,不完全取决于病人的症状,应由专科医生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有关辅助资料,综合判断病因、病变类型、损害程度及全身情况以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将原来的病变瓣膜加以修复的瓣膜成形术和切除病变瓣膜并置换人工瓣膜的瓣膜置换术两种,手术具体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瓣膜的损害程度。实践证明,严重心力衰竭采取积极内科治疗,使心功能有所改善或达到最佳状态后,手术效果最好。临床怀疑风湿活动的病人,只要病情允许,应先行抗风湿治疗,待风湿活动控制36月后再进行手术治疗为宜。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适应证主要根据病人心脏瓣膜的损坏程度。凡是瓣膜病变严重又无法做成形手术的患者,只要全身情况允许都应争取实施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年龄没有绝对限制。

5 为什么要置换人工心脏瓣膜?

  心脏的四个瓣膜,即三尖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及主动脉,它们起着单向活门的作用保证血液在心脏内按一个固定的方向流动。正常的心瓣膜由于受到风湿或细菌的侵犯,造成严重破坏、变形、增厚和粘连,或者由于外伤或先天性原因使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推动单向活门作用,就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心脏功能,产生心脏膜病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应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将病变的瓣膜切除,替换上人工瓣膜,这种手术就叫做瓣膜置换手术。人工心脏瓣膜的设计仿造人体原有的心脏瓣膜使血液流动通畅,就像人体原有的心脏瓣膜一样,随着每次心脏的跳动,人工瓣膜开放、关闭使血液能够在心脏的各个腔室内正常流动。

全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病人接受了瓣膜置换手术而获得新生,我国已经施行换瓣手术也数以万计,临床效果肯定,它不仅改善了心脏的功能,延长寿命;还能部分或全部恢复劳动能力。我国成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为2.34‰-2.72‰,按10亿人口估算,成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约150万人。因瓣膜病变严重可能需要实施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病人,大约20万例,这些病人多数为青壮年,如不能及时手术换瓣,将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6 瓣膜置换种类及人工瓣膜类型有哪些?  

在我国,临床上最需要换瓣的是风湿性心脏病的瓣膜病变,其次是先天性心脏病的瓣膜发育异常,还有冠心病心肌梗塞引起的心脏瓣膜功能障碍等。在单一瓣膜替换中以二尖瓣替换为多见,其次是主动脉瓣,三尖瓣替换较少,肺动脉瓣替换更少。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两个甚至三个瓣膜同时要替换,就叫双瓣或多瓣替换手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瓣膜的设计、研究、制作及材料等有了较大飞跃。但迄今为止,虽尚未找到完全符合自体瓣膜理想的人工瓣膜。目前临床常用的20余种人工瓣膜移植后均能获得明显的症状改善,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病人的生命。

人工瓣膜主要分二大类,一类是机械瓣,另一类是生物瓣。两类人工瓣膜各具特点、优点,也有缺点。
  (1)机械瓣:由高级合金不锈钢或其它材料为瓣架,装上活动灵便的热解碳的瓣片。它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的优点,更以耐磨为其特点。这类瓣膜在国内外有很多型号,但基本功能是相同的,研究推算表明,瓣膜在体外工作80年未见明显磨损,110年才见到轻度磨痕。它唯一不足之处是装在体内容易产生凝血,就目前情况来说,无论何种材料制成的机械瓣植入心脏后,都需要患者终生抗凝治疗。
  (2)生物瓣:由合金或特种塑料制成瓣架,其间缝制上经过复杂化学处理的生物组织膜(如牛心包、人或猪的主动脉瓣等)作为瓣膜。它柔韧,开闭灵活,近似于心脏内天然瓣膜的工作状态。最大优点是不需要终生抗凝,只需作短期抗凝,它的主要缺点是耐久性不如机械瓣,一部分生物瓣经过数年的工作会出现退化,衰变或败坏,从而需要再次换瓣。因此生物瓣膜主要用于以下患者:

A.     希望妊娠的育龄妇女;

B.     就年龄而言,60岁以上患者应首选生物瓣,50岁以下宜选择机械瓣,这样可以保证其耐久性并避免生物瓣在青少年中容易发生的钙化病变;

C.     有出血性素质和出血性疾病以及其它原因而不能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

D.     根据病人的经济和保健条件,在农村无法进行抗凝治疗者宜选用生物瓣;

E.     三尖瓣是所有瓣膜置换栓塞中血栓栓塞率最高的部位,这可能与此部位压力低,血流缓慢有关。临床观察在三尖瓣部位血栓栓塞率以生物瓣膜最低,因此三尖瓣部位的瓣膜置换采用生物瓣膜比较理想。

最近,另一种已应用的组织型瓣膜是同种异体瓣膜,这种组织型瓣膜(包括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取自人类机体,经过抗菌消毒处理和低温保存。同种异体瓣膜有许多优点,包括跨瓣压力阶差低,感染发生率低,可用于活动性心内膜炎病人,但早期可有血栓形成,因此仍需抗凝。另外一种同种主动脉瓣置换术采用自体肺动脉瓣移植(Ross);手术,手术过程包括:切除病人正常的肺动脉瓣(自体移植瓣膜);,置换病人的主动脉瓣,另用冷冻保存的人类肺动脉瓣(同种异体瓣膜);代替已切除的肺动脉瓣。这种手术方式有许多可取之处,首先,两个瓣膜均为组织型,因此勿需抗凝。其次,自体肺动脉瓣移植物无需抗菌消毒和冷冻处理,容易存活及生长,耐用性良好。同种异体带瓣大血管结构、功能接近正常生理状态,瓣口面积大,跨瓣压差小,可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破坏,有效的防止肺动脉返流,从而获得良好的血液动力学及远期效果。

随着整个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瓣膜外科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至于您适合那种瓣膜,选用哪种类型的人工瓣膜,须根据病情、年龄、全身情况和医疗条件等综合考虑。

7 什么是体外循环手术?

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血管疾病,须在心内直视下手术。心脏直视手术,多需阻断循环,为手术提供无血手术野,以便进行心内操作。 在阻断循环期间,需要把人体内静脉血液引流出人体外至人工心肺机内,进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然后再由人工泵输回人体内,以维持周身血液循环。这种用人工心脏及人工肺脏代替人体自身心脏、肺脏做功的方法就叫“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应用于临床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随着人工心肺机和各种灌注技术不断发展,体外循环技术日臻完善。但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复杂,术后生理变化大,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对体外循环手术病人,除在术中进行严密监测外,术后还要进行持续的监护,随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8 心脏手术前应做哪些检查?

心脏手术前通常要进行系统的检查,检查的目的是弄清诊断、选择手术方法、判断手术效果和预后。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和心脏电生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手术诊断符合率。

心脏手术前常用的检查技术有以下几种:
  (1)普通X线检查:X线检查可显示心脏及各房室、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的变化及肺脏血液的多少,为诊断提供重要征象的线索。而且检查方法已规范化,因此临床上常把它做为手术治疗前后和随诊观察的客观指标之一。
  (2)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一种用来测量和记录人体表面电位差的记录图,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心电图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心电图在心脏病的诊断上有着重要的辅助意义。
  (3)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此法可经胸壁探测心脏各腔大小、室壁厚度及其活动情况和大血管的大小及相互联系,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分析。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是70年代开始用于检查心内血液动力学的无创伤性新技术。它可以反映心血管断面图上宏观的血流状态。临床主要用于诊断瓣膜关闭不全、心内分流、心脏功能和研究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血液动力学。
  (4)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心导管检查是将一根有一定韧性的不透X线的塑料导管,由周围血管送到心脏和/或大血管的指定部分,根据其行走途径、压力、血氧含量来分析压力曲线波形,计算各项参数而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心导管检查同心血管造影相结合,是诊断复杂畸形常用的方法。主要用于临床各项资料不相符合而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心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的诊断学技术,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和循环功能的定性定量诊断,对于无创伤性的各种检查方法不能明确诊断的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通过造影可以提供解剖异常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细节,有利于手术。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和操作技术的改进,心导管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治疗领域。

上面介绍的检查技术不是每个心脏病人都要做的,通常要根据临床需要由医生确定检查项目。病人应积极配合,以便及早明确诊断及时准确地进行手术治疗。

9  如何面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心脏手术比较复杂,有一定危险性,而瓣膜置换手术是心脏外科较大的手术,不同病人对手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共同心理特点是盼望手术心切,但又担心手术发生意外而产生恐惧,焦虑,表现为情绪紧张,坐卧不安,甚至哭闹以致不能很好休息和接受治疗,这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术前不良心理反应对手术预后有直接影响,因此,您有必要对如何手术有个初步了解,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在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时,医生在体外循环装置辅助下为您进行手术操作。由于在手术过程中,您自身的心脏和肺组织无法正常工作,这时需用人工心肺机在体外建立血液旁路循环,暂时代替您的心肺功能,以保证您身体代谢所需要的血氧供应。由于心血管外科的迅速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进步及麻醉方法的改进,为心血管功能监测提供了有利条件,给手术创造了良好环境,并大大提高了安全性。最终战胜病魔需要您自己的努力,如有顾虑或其他要求,均可直接向您的主管医务人员询问,或走访本病区术后恢复期的患者,以消除紧张情绪。医务人员也应耐心细致向您解释并介绍治疗情况及注意事项,以争取您主动配合。为了正确认识手术,积极配合治疗,应认真听取医护人员术前宣教和指导,主动了解心脏手术有关的知识,了解手术过程,必要时参观监护病房。家属在术前给病人以正确的引导、支持和鼓励是十分必要的。您在医护人员与家属共同帮助下克服惧怕手术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手术。只有您对医务人员的高度信任和医患间的良好配合是使您早日康复的秘方良药之一。

10 心脏手术前应做哪些准备?

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决定手术起,您已经成为治疗小组的重要成员了,在术前准备期间,应认真听取医护人员的宣教指导,协助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1)术前一般准备:手术前您应将您的重要病史详细告知医务人员。如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是否在服用其他药物,是否有其他疾病或接受过手术治疗,是否有出血倾向等。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术采用了人工瓣膜,在这些物品使用中,术前控制感染和消除潜在致病菌非常重要。如您患有龋齿、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胆囊炎及皮肤和呼吸道感染,应先进行有效治疗。

心脏功能较差的病人应适当休息、吸氧,以减轻心脏负担。一般情况较好的病人可作适当的活动以减轻精神负担,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术后康复。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差,常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影响免疫能力和愈合能力。因此术前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以增加对手术的耐受能力。除有明显心衰、双下肢浮肿患者外,一般不限制食盐摄入量,以免影响食欲。

对于女性患者,需将自己的月经周期告知医务人员,以便安排手术。如果术日正好为月经来潮,机体抵抗力低,术后伤口渗血较多,亦不便于卫生护理,所以应尽量避免在月经期间进行手术。如果由于经期紊乱或手术日预计在经期内,可以术前或月经前7天使用药物调控,使月经推迟,以便接受手术。

术前1日,医生一般要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交谈,说明术前诊断,手术方案,治疗方法,术中易出现的问题及预后情况,并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征求病人及家属对手术的意见。完成必要的文书记录,病人及家属要在手术单上签字,并留下家属姓名及详细地址和电话号码以便联系。
2)物品准备:手术前1日,家属应协助好生活用品如水杯、匙子、饮料、拖鞋、香皂、牙具、毛巾、手纸等;成年女病人自备卫生巾及换洗的内衣、裤等。上述物品准备好后,留在病人床头柜内,由护士于手术当日送入监护病房。贵重物品,如首饰、手表、现金等应由家属保管,不易取下的戒指等应告之护士。
3)常规准备:

A 测量体重及身高 术前1日到护士站测量体重及身高,为术中、术后用药和呼吸机等调节提供依据。

B 备皮 目的是预防切口感染。术前1日护士要按常规为病人剃毛、清洁皮肤。长期不能洗澡的病人,术前要擦身。但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C 过敏试验及注射抗生素 为预防感染,术后常规要使用抗生素。注射特殊的抗生素和麻醉药前要做过敏试验,过敏试验阳性者,要考虑改用其它药物。

D 备血 心脏手术都要给病人输血,输血前要抽血作交叉配血试验。

E 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饮,不应吃任何食物。

F 服用镇静药 术前要有充足的睡眠,因紧张,恐惧不能入睡者,可服用一定剂量的镇静安眠药以保证次日手术顺利进行。

4)术前训练:

病人术后须卧床,上呼吸机的病人不能说话,为满足病人的需要,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术前要进行必要的训练。

A深呼吸训练:心脏病患者肺充血或淤血,支气管分泌物比较多,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创伤可影响呼吸功能。若术前存在呼吸道感染,则更加影响呼吸功能。所以术前预防感冒,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加强呼吸锻炼很重要。心脏手术后一般采用腹式呼吸,您可以进行腹式呼吸锻炼,即将两手分别放于季肋部(心窝)、上腹部、肩、臂及腹部放松,使胸廓下陷,用口逐渐深呼吸,每天3次,每次做5-6遍。

B咳痰训练: 有效咳痰不仅有利于气体交换,同时可预防呼吸道并发症,尤其是对肺炎、肺不张有预防作用。病人可在深呼吸后,利用腹肌动作用力咳嗽,将痰充分排完。每天作数次深呼吸,并进行有效咳嗽、咳痰训练。

C 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后拔除导尿管后仍不能下床者,要在床上进行排尿、排便。因此,术前1周最好开始练习在床上排尿、排便。成年病人床上排尿比较困难,可用手掌轻压腹部,增加腹压,以利排尿。

D 戒烟:由于吸烟增加支气管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加大了肺部感染的机会,对心脏手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影响甚大,所以吸烟患者术前1月就应戒烟,术前至少禁烟半月,术后恢复期也应继续戒烟。如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术前需控制感染及接受肺部的物理治疗等。

E 手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