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老旧文章

您的位置 - 首页 > 老旧文章

介入放射学—肿瘤的介入治疗

日期 : 2012-08-29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35
字号 : A- A A+
手机浏览本篇文章
介入放射学肿瘤的介入治疗
介入放射学对各种实体性恶性肿瘤(包括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胆管癌、妇科肿瘤、结肠癌、肾癌、胰腺癌、肝转移瘤等)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微创、高效、副反应轻、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
穿刺活检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是医生和患者最为关心的,也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患者亲属往往因不同的医生给出不同的CT诊断结果而无所适从。对于肿瘤的诊断完全可以走捷径,通过细针穿刺活检行病理学检查是肿瘤的最终诊断。
化疗栓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病变部位抗癌药物浓度提高1倍,杀灭癌细胞的数量可增加10-100倍。与任何动物、植物一样,肿瘤的生长需要养分,而动脉血管是其重要的养分来源;介入治疗(化疗栓塞)是从肿瘤的营养补给线--供血动脉入手,经肿瘤的供血动脉直接灌注化疗药物,尽可能大地提高肿瘤区域的化疗药物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减轻化疗反应、减少化疗药物的剂量;将肿瘤的供血动脉栓塞,也就是切断了肿瘤的大部分“营养补给线”,使肿瘤迅速缺血,进而达到控制肿瘤生长,使之坏死、萎缩的治疗目的。
       
肝右叶肿瘤血液供应丰富,经灌注化疗和栓塞后,碘油乳剂在肿瘤内沉积满意,
肝癌的“营养补给线”被阻断。
 
80岁胃癌患者,肿瘤较大且血液供应丰富,化疗栓塞后消化道出血完全消失,贫血得以纠正;三周后巩固治疗,显示肿瘤已显著缩小。
 
支架置入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可引起进行性黄疸,导致皮肤、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白、皮肤瘙痒等;食管阻塞可引起进食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堪忧;气管狭窄可引起呼吸困难,致死率极高,以上均可行内支架置入迅速而显著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放射性粒子植入】通过细针将放射源(直径0.8mm、长度4.5mm的钛金属微粒)植入肿瘤内部,让其持续释放出射线以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放射能量得到完全利用,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限度杀伤,正常组织不损伤或只有微小损伤,避免普通放疗的并发症。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适用于肿瘤孤立病灶者、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肿瘤手术切除时疑有残留者、晚期肿瘤手术无法切除者、肿瘤手术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目前采用的碘125粒子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释放时间长达180天能持续杀灭癌细胞。
 
结肠癌肝脏转移瘤,系乏血供肿瘤,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半年复查,显示肿瘤显著缩小。
 
射频消融在CT、彩超的引导下,将多极子母针消融电极准确刺入肿瘤部位,将射频脉冲能量通过多极针传导到肿瘤组织中,使肿瘤组织产生局部高温(70℃-95℃),由于肿瘤散热差,使肿瘤组织温度高于其邻近正常组织,加上癌细胞对高热敏感,从而在微创、不损伤周围组织的前提下,达到使肿瘤组织及其邻近的可能被扩散的组织凝固坏死的目的,坏死组织在原位被机化或吸收。广泛应用于多数良、恶性实体肿瘤的微创治疗,被誉为“不开刀的切除”。
介入放射学--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的动脉狭窄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引起组织脏器缺血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颈部动脉、脑动脉狭窄可引起脑部缺血症状,肾动脉狭窄引起顽固性高血压,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患者,往往出现下肢缺血性发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在美国,糖尿病足已经成为下肢截肢的第一位原因。介入放射学通过血管内药物灌注、球囊扩张成形、内支架置入、导管切割取栓等手段可有效疏通血管,改善组织脏器血液供应,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挽救生命。
   
36岁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左侧肾动脉重度狭窄,内支架置入后肾动脉恢复通畅,患者立即感觉头晕减轻,出院前不用降压药物也可使血压保持正常。
间歇性跛行患者,造影显示右侧股动脉多发性狭窄,行内支架置入后管腔通畅,症状显著好转。
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弓部多支动脉狭窄、闭塞,行头臂动脉内支架置入后显著改善脑部及上肢的血液供应。
 
介入放射学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各种出血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死亡率高,治疗棘手,介入放射学对出血性疾病(包括呼吸道、消化系统、妇产科大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肿瘤、外科手术等因素引起的出血)的治疗是通过直接对出血动脉(瘤)的栓塞药物灌注,所以具有精准、迅速、微创等优势。首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血管性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可快速、准确地明确出血部位;而针对出血靶血管的栓塞治疗可以立即封堵出血破口,立竿见影地达到止血目的,且避免手术切除脏器、挽救患者生命。
咯血通常认为24小时咯血量在200-300ml以上即为大咯血,主要危险为失血性休克、大量血液堵塞气管、肺泡内积血导致氧气交换障碍。最常见的出血来源是支气管动脉,约占90%以上。文献报道支气管动脉栓塞对大咯血的止血率为76.7%-96%,急诊止血效果可靠,已成为治疗大咯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23岁反复咯血患者,因在外院拒绝手术切除右肺来我院就诊,造影显示右肺支气管动脉畸形(甲状颈干供血),经栓塞后畸形血管消失。
 
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见的病因有消化道溃疡、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道血管畸形等。对于多数患者,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还可明确其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并通过导管立即对出血部位直接进行栓塞或药物灌注以止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棘手,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可迅速降低门静脉压力,并改善血小板、白细胞降低等脾功能亢进症状;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则以微小的创伤闭塞了曲张成蚯蚓状的食管胃底静脉,最大程度降低了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19岁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造影显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破裂,造影剂可经动脉血管进入肠腔内,栓塞后出血立即停止,挽救了患者生命,且避免了脏器被切除。
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破裂出血,门静脉造影显示胃冠状静脉血流逆行,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血管内栓塞后曲张的静脉团消失,消化道大出血得以控制,挽救了患者生命。
 
主动脉瘤主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大出血几乎是致命的,常见的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即使没有破裂,也是人体内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且影响脏器血液供应,严重降低生活质量。通过置入覆膜支架的主动脉腔内隔绝治疗有效地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保持血流畅通,且创伤及手术风险显著降低。
 
 腹主动脉瘤患者,置入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后,瘤体被完全隔绝于血液循环之外,极大降低了动脉瘤破裂所导致的生命危险。
 
介入放射学静脉疾病的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需及早治疗,否则将对静脉瓣造成不可逆的损坏而影响日后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血栓脱落可能产生致命性肺栓塞、肺梗死,死亡率高达30%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防止致命性肺栓塞、肺梗死的方法;插管溶栓可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效果得以显著提高;还可经特殊器械对血栓进行消融、抽吸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内,一旦脱落将导致灾难性后果,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起到了生命“保护伞”的作用
【布卡综合症】河南以黄河故道、太行山区为较为多发,患者多表现为腹壁静脉曲张、下肢色素沉着、溃烂等,常以“肝硬化”、“不孕症”、“静脉曲张”、“心脏病”等误诊多年。球囊扩张成形为主的介入治疗已经替代了外科手术,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患者下肢色素沉着、溃烂,以“下肢静脉曲张”及“肝病”误诊多年,造影显示下腔静脉完全闭塞,球囊扩张成形后静脉回流通畅,临床症状迅速好转。
 
【下肢静脉曲张及血管畸形】大隐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泡沫硬化术(如下示意图),是国际最推崇的大隐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方式,而泡沫硬化术系我们在河南省内最早开展的,两种术式的结合可显著提高疗效,减少治疗次数。介入治疗的优势:几乎不需要任何麻醉、镇痛处理;创伤极微小,患者可步行去接受介入手术,步行返回病房,甚至可在门诊接受治疗;疗效显著,治疗瞬时曲张静脉即可缩窄,仅部分患者需巩固治疗。
 
踝关节上方静脉畸形患者,行走后局部易于肿胀不适,造影充分显示畸形血管的范围,泡沫硬化后畸形血管显著萎缩,症状缓解。
 
8岁儿童患者,足底跟部肿胀疼痛,不能正常行走,血管造影显示足底动脉跟支局部动脉畸形,经栓塞畸形血管后上述症状迅速改善。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介入治疗】
以子宫动脉栓塞(如下示意图)为主要方式的介入治疗具有如下优势:保留子宫不被切除;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创伤微小;治疗1周后即可正常工作;仅需局部麻醉;疗效显著,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更符合医学伦理学;避免切除脏器、创伤更微小本身就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方向。
 
返回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