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日期 : 2012-08-19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90
痛风是因为嘌呤代谢紊乱,其终末代谢产物——尿酸(Uricemia)产生过多或/和排泄减少,使血尿酸超过360μmol/L(
女);~416μmol/L(男);。尿酸盐沉积于组织,导致关节的炎症,泌尿系结石、肾功能、心功能改变等多脏器损害的代谢性
疾病。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除少数为先天性,酶活性异常者外,大多数患者病因不明。继发
者可因肾脏病变、骨髓增生性病变、血液病及肿瘤治疗等引起。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常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脂代谢紊乱、肥胖症、冠心病等伴发。
临床表现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率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多见,往往有家族遗传史,男与女之比约为20∶1。女性更
年期后发病率增高。
临床据不同表现分为四期:
一、无症状期:仅有高尿酸血症;随病程年限的增高症状出现率增高,但也有终身仅为此期而无症状者。
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患者往往在夜间突然发病,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为主,多是关节发红、肿、热、痛,
关节腔可有渗液。常常伴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急性关节病变亦可是于踝、膝、足跟等下肢关节,而
腕、肘、肩、指、胸、锁、脊椎、髋、骶髂关节则较少累及。在发作时血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速。经过1-2天
或1-2周后可自行缓解,病变部位皮肤留有色素沉着。在缓解期无任何症状,间歇期长短不一,多数患者于半年后再复
发,亦可有发作1次后终生不再发作者。
受惊、劳累、饮酒、进食高嘌呤类食物,创伤、手术及服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等等均可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
。
三.、慢性关节炎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可发展为多关节受累,并从急性期的关节局部肿胀发展为慢性期的
关节畸形、局部骨质缺损。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附近的肌腱、腱鞘及皮肤结缔组织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风石,多是
于跖趾、手指、肘部、耳轮、对耳轮等处。痛风石沉着处皮肤可破溃,形成瘘管流出白色粉样之尿酸盐结晶。受累关节
在X片上可见到骨软骨缘的骨质缺损,骨关节间隙变宽,痛风石还可沉着于主动脉,主动脉瓣、二尖瓣、心肌、声带、
舌、鼻软骨等处,但较少见。
四、痛风性肾病:尿酸盐结晶可沉积于肾间质,阻塞肾集合管并引起炎症而导致肾病。早期可仅有间歇性蛋白尿,尿比
重降低。病情进展出现可持续性蛋白尿、高血压疾病缓慢发展进而血尿素氮,血肌酸增高,肾功能不全而危及生命。
尿酸盐通过尿路排出量增多,可发生尿路尿酸结石,而致肾绞痛、血尿排出结石等。尿酸结石如无钙化形成复合结石时
,可通过X线,因而在X线检查时不能被发现。
诊断
一. 血尿酸增高。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前的高尿酸血症,对发作有一定的预测及诊断价值。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
增高的程度与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不一定平行,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水平正常。急性期过后,往往发现血尿酸
增高。
二. 关节腔液检查、关节腔穿刺取滑囊液检查,旋光显微隙下可见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三. 痛风石或痛风结节检查、痛风石穿刺或痛风结节活组织检查;可证实为尿酸盐结晶。
四. X线检查
受累的关节,早期仅有软组织肿胀。部分病人可见到约2-5mm的骨质缺损。随病程进展,病情加重可见到痛风结节附近
骨质不规则或分叶状凹陷。在慢性关节炎期骨软骨缘邻近的骨质有园形或不规则的凿样透亮缺损,骨关节间隙狭窄。
五. 尿路结石检查:尿道排出的结石,经分析其成份,可证实为尿酸盐。
六. 治疗性诊断:急性关节炎期,对诊断有困难者,可试用秋水仙硷作诊断性治疗。如为痛风,用药后关节疼痛症
状可迅速缓解。
鉴别诊断
一. 急性关节炎发作期,应注意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及蜂窝组织炎等鉴别。据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好
发40岁以上,发作的典型症状及部位及对秋水仙硷治疗的反应,有助鉴别。
二. 慢性关节炎期,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 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相对多见,指指关节肿胀,手指的晨僵感,血尿酸正常等可助鉴别。
2. 假性痛风:多见于50岁以上发病。以膝、踝、肘关节受累多见,多呈单关节不对称发作。急性发作时颇似痛风
,但症状较轻。血尿酸不高,服秋水仙硷无效。受累关节X线检查。可见骨软骨钙化。关节腔穿刺液检查为焦磷酸钙结
晶。
3. 银屑病性关节炎:约有20%的银屑病患者血尿酸增高,但银屑病性关节炎症状与皮损的活动性一致。主要累及
远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趾间关节,跖趾关节亦可累及。X线检查,关节间隙变宽,骨质增生与骨质破坏同时存在,
指(趾)骨末节远端呈铅笔尖样。
4. 原发性痛风性肾病与继发于肾病性高尿酸症的鉴别,患者病史中可有肾病病史,或痛风史助鉴别外,尚可借助
血尿酸/血肌酸比值来鉴别原发性痛风性肾病,血尿酸/血肌酸>2.5,而后者则<2.5。两者尿尿酸与尿肌酸比值亦有不同
。原发性痛风性肾病尿尿酸/尿肌酸>1而后者<1。
治疗
一般处理:
1、饮食管理:虽然大多数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不明,但控制外原性嘌呤的摄入,减少尿酸的来源,对减少急性发
作,阻止病情发展还是有助的。在急性发作期,应禁食富含嘌呤的动物内脏(心、肝、肾、脑等)及海产品(蛤、蟹、
蚝、沙丁鱼等)。在慢性期或间歇期可进食低嘌呤食物。
蛋白质的供应以牛奶、禽蛋为主。如进食各种肉类、应经水煮沸后弃汤食猪肉。脂肪应少于总热量的<30%。
每日摄入总热量以维持理想体重,日常生活工作需要,防止超重与肥胖,但需避免减重过快,以免因脂肪分解,影响尿
酸排泄。副食品应避免豆制品过多摄入。
2、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量在2000ml/24h以上,有利于尿酸的排出。
药物治疗
1、因尿酸在硷性环境不易溶解。如尿PH<6.0时,可给予硷性药物,以避免尿酸盐尿路结石形成。可给予碳酸氢钠
1-2克,每日三次。或枸椽酸合剂(枸椽酸140g,枸椽酸钠98g加水至1000ml)每次20ml,每日三次,使尿PH于6.2-6.5
间为宜。药物首选秋水仙硷(Colchicine)。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0.5mg每小时一次或cmg每2小时一次,至症状缓解或因恶心呕吐、腹泄难以忍受而停用。
亦可在服用1-2天后改为0.5mg,每日2-3次。
在静脉注射作用快,胃肠道反应小,适用于有溃疡的患者,可以2mg加入生理盐水20ml缓慢静脉注射,4-6小时可重
复使用1mg。
90%以上患者使用在品原,关节疼痛缓解或消失,但不影响血尿酸的水平。副作用除胃肠道反应外,尚可有骨髓抑
制,肝、肾功能损害。剂量过大时可致出血性肠炎,麻痹性肠梗阻。
尚可用消炎痛,初25mg-50mg每8小时一次,次日可改为25mg每8小时一次。
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急性发作症状迅速缓解,但停药注症状很快复现。
1. 无症状期,急性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
应用促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1).促尿酸排泄药物:选用于尿尿酸排出14.2μml/24h900mg(24h);以下,无尿路尿酸结石形成,肾功能尚好者,并应大
量饮水保持尿量>3000ml/24h。
① 痛风利仙: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吸收。
初50mg每日一次。渐增加至50mg-100mg,每日二次。少数患者服药后可有白血球减少,粒细胞减少。
② 丙磺唑酮:其竞争性抑制近曲肾小管对尿酸盐的再吸收。
初服0.1g-0.2g每日1-2次。渐增加至0.2g-0.4g每日二次。可有胃肠道不适反应。尚可有过敏,白血球及血小板的下降
等。
(2);.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别嘌呤醇(别嘌醇),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能过对此酶的抑制,减少尿酸合成。
初0.1g—0.2g,每日二—三次,后可改为0.1g0.2g每日一次维持。在用药初期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可在开始服用的4
-8周时,同时服用小剂量秋水仙硷预防。
用药后少数患者可有关节疼痛、胃肠道反应、头痛、嗜睡、皮痒、麻疹、脱发、牙龈皮肤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白细
胞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