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老旧文章

您的位置 - 首页 > 老旧文章

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大块血栓介入治疗的成功尝试

日期 : 2012-08-21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4314
字号 : A- A A+
手机浏览本篇文章
    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大块血栓治疗难度及风险大,我院介入科成功地以双导丝技术治愈1例商丘患者,且该方法目前在国内外文献未有报道。
 
    布加综合征是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腹部、盆腔脏器淤血症候群。临床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甚至感染、溃烂,腹壁静脉曲张,淤血性肝硬化,盆腔淤血可引起性功能障碍、月经失调、闭经过早等。
    布加综合征在我省并不少见,地域分布差别明显,商丘、驻马店、周口等黄河故道地区、焦作、新乡、安阳等太行山区相对较为多见,发病原因不明。因长期以来对该病认识不足,所以多数患者长期被误诊为“肝硬化”、“胃病”、“心脏病”、“下肢静脉曲张”,体质较差,由于月经失调、闭经过早,许多女性患者被当做“不孕症”误诊误治多年。
    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手术风险及花费高、住院时间长;而微创、安全、简便、廉价的以大球囊扩张成形术为代表的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并不少见,但合并下腔静脉大块血栓相对少见,且治疗难度大。常规的大球囊扩张成形术可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故多年来,合并下腔静脉大块血栓的布加综合征为介入治疗的禁忌。随着近年来介入技术的日臻成熟,出现了预开通下腔静脉闭塞段置入支架式滤器的技术,然后抗凝、溶栓,后期取出支架式滤器再行大球囊扩张成形术,使该病不再是介入治疗的禁忌,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但该技术操作中也面临一些弊端,第一,血栓消失后支架式滤器必须被取出,但取出难度大,支架式滤器设计存在问题,支撑力虽然出色,但取出时难以顺利进入回收鞘,并且有滤器解体或不得不通过外科手术取出的风险,从而极大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第二,先行小球囊预开通,后行支架式滤器置入,反复地交换器械使操作复杂,有导致术中肺栓塞的风险;第三,支架式滤器外形相对较长,突入右心房部分对心内膜有损伤的风险。
    我们针对以上弊端,集思广益,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介绍如下:
    患者为女性,54岁,曾以“肝病”误诊误治多年,查体腹壁静脉曲张,双侧足靴区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湿疹;腹部CT显示下腔静脉肝段膜性闭塞,闭塞部以下有2.8cmX7.2cmX2.5cm大块血栓,肝静脉通畅。
    介入术中首先经右股静脉入路行下腔静脉造影,确认闭塞部位及预破膜位置,破膜针突破闭塞部后建立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轨道,沿轨道引入加长鞘至闭塞部,使闭塞部保留两根导丝,一根导丝引入12mmX40mm球囊导管,另一根导丝引入腔静脉滤器输送系统;充盈球囊,同时输送出滤器,此时滤器因球囊挤压而仍旧处于未展开状态;球囊减压后,滤器逐渐展开,自动占据原来球囊的空间,使滤器置入与球囊扩张达到“无缝对接”;撤出球囊,滤器留置于原闭塞部、血栓上方;经过正规抗凝、溶栓治疗,6天后血栓完全消失,顺利地以抓捕器取出滤器,以30mmX60mm大球囊扩张原闭塞部,下腔静脉完全恢复通畅。5天后患者抗凝达标,右腹股沟部穿刺点愈合良好,出院,院外口服抗凝。现自觉体力显著好转,腹壁、下肢静脉曲张明显减轻。
    与前一种方法相比,我们的新技术克服了原有缺陷,第一,与支架式滤器相比,常规的腔静脉滤器为一体化设计,极易回收,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第二,滤器置入与球囊扩张达到“无缝对接”,最大程度避免了术中肺栓塞的风险;第三,腔静脉滤器放置的位置关键,使其中上1/3部位于闭塞部,滤器既完全保留于下腔静脉内,不会损伤心内膜,又避免滤器脱落至心腔。
    我们以上述双导丝技术治疗合并大块血栓的布加综合征的新方法在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并取得了良好疗效,尚待积累经验以进一步完善,但无论怎样,这样的尝试与探索都是极有益处的。
返回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