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文章

外科党支部支委、心胸外科主任 李凯
我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党支部支委、心胸外科主任李凯。作为党员代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上发言,我深感荣幸,同时也诚惶诚恐。作为一名党员,同时也是一名从医几十年的医务工作者,我所理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始终保持对医疗健康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抱负都倾注在护佑百姓健康这项伟大的事业上,在本职岗位上不畏艰险、勇于献身、无私付出、拼搏敬业。
记得2008年10月,我院心胸外科初创,院党委对我委以重任——担任心胸外科主任。我没有一点犹豫,迅速开始组建科室、接诊病人。从做第一例心脏手术开始,每一例病人术前、术中及术后监护治疗我都亲自参与,从不懈怠。2017年5月,一例冠状动脉搭桥脏病人术后病情恶化,出现心脏交感“电风暴”,一天内出现23次室颤,最短不到十分钟,情况十分危急,我在病人床边守护了10天10夜,困了就在床边打个盹,病人病情稍有变化,我立即查找原因,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最终,我们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从医几十年,每天早上我总是第一个到病房,看一看病人病情有没有变化。下班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科室,再看看病人病情是否稳定。一旦病人病情不稳定我就主动加班,承担起抢救病人的重责。即便是在家中,即使是深夜,只要患者有需要,我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2016年4月,我院“精准扶贫、护苗行动”全面启动,三年多以来,我和“护苗行动”团队成员一起,顶过烈日、淋过大雨、冒过风雪、趟过泥泞,雾霾天里,担心高速封路,早上五点就驱车上路;三伏天里,没有空调电扇,汗水浸透了白大褂也毫不在意;冰雪天里,为了等待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小患儿,从傍晚等至深夜,检查时,担心孩子被冻着,在面包车里,开着暖风为孩子做检查,用手机灯光查看检查结果。
从雄鸡初啼的清晨到暮色四合的夜晚,从三门峡卢氏县到商丘永城市,从信阳潢川县到安阳林州市,为了节省时间,为了确保更多贫困先心患儿得到治疗,我们吃饭总是在路上解决。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为了孩子们能尽快恢复健康,付出再多也值得!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团队历经600多个日日夜夜,足迹踏遍河南省所有县区,跋涉近5万多公里,筛查先心病患儿2500名,成功为900多名患儿免费进行了手术。
在三门峡卢氏县筛查现场,5岁的孩子洋洋刚出生时就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父亲有精神疾病,母亲离家出走,年迈的爷爷奶奶带着孩子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孩子的病就这么被耽搁了五年。孩子的奶奶非常无助,我对她说“大妈,您放心!孩子的病能治,我们给他免费治好”,1个月后,我为小患者做了手术。出院前,年迈的奶奶眼含热泪,拉着小孙子,扑通一声跪在我面前,“大夫,谢谢您救了我孙子的命!您是我们的大恩人啊!”我赶紧蹲下身将老人搀扶起来,说“我是医生,是党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近年来,我忙于救助先心患者,最亏欠的还是自己的家人。妻子手术我一天都没有陪伴;孩子生病住院,我在赶往救治患儿的路上,女儿哭着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能陪陪我?”我愧疚地安慰孩子:“闺女,你病了,咱们还能买药、住院。而有很多孩子,家里连买药的钱都没有,如果爸爸没有及时救他们,他们可能就会失去生命,希望你能理解爸爸。”
人民常说“医者父母心”,因为我们的肩上是 “治病救人”的重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记仁者初心,挺身在前,敢于承担责任,在与死神的殊死搏斗中拼尽全力。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近年来,我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技术,采用最新的医疗手段,把每台手术都看作一场攻克堡垒的战争,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确保每台手术成功。我带领科室人员紧盯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掌握新技术,利用开会学习、科内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储备,把参加学习班、进修、请会诊、手术观摩等作为技术积累的一种途径,向医院申请购置必要的设备,制定详细的治疗流程,一旦有合适的病源就能立即开展实施手术。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科学严谨的精神,我们成功治愈的病人从最小年龄出生26天到92岁,从最小体重3.6公斤到106公斤,涵盖心胸外科所有病种,开展了几乎所有的手术方式。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在卫生战线上工作二十六年了。二十多年来,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我也收获了一些珍贵的荣誉:“2019年1月中国好人”、“河南省文明医生”、“郑州市文明市民标兵”、“郑州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市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个人”、“郑州市道德标兵”。崇高的荣誉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作为一名老党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始终牢记医者初心,将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作为自己庄严的承诺和无悔的选择。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使命,为党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党支部支委、心胸外科主任李凯
2019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