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371- 6185 6666

老旧文章

您的位置 - 首页 > 老旧文章

中原健康网报道:看上去很努力的人,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

日期 : 2015-11-03 发布者 : 管理员 浏览量 : 1750
字号 : A- A A+
手机浏览本篇文章

 

     28岁的晓娟是一名小学老师,原来在郊区的家乡上班,因为在工作上表现突出,被调入市区的一家知名小学任教。在以前的单位,晓娟工作认真踏实,为人热情开朗,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是笑声一片。不仅很受学生们的欢迎,领导和同事们也都很喜欢她。可是,自从6个月前晓娟调入市区工作后,心情却越来越差。细问之下,原来晓娟得了精神上的感冒-----“抑郁症’。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身心科主任马丽介绍;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抑郁症主要临床症状有以下几方面: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

     晓娟目前主要的症状是典型的抑郁表现:内心很痛苦,悲观绝望,经常独自掉眼泪,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心境低落、自罪自责);不想说话,不愿出门,不想动,不愿和别人交往,同事都说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意志活动减退);自己也觉得脑子反应慢,“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工作起来很吃力(思维迟缓及认知损害);最近总是不想吃饭,晚上睡眠差,早醒多梦(出现躯体症状)。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半年多了,在家人和同事的催促下,晓娟才来就诊。

     按道理说,晓娟的新单位是本市最有名的学校,很多老师都梦寐以求在这儿工作,晓娟应该高兴才对啊。大家都很不理解她怎么会得抑郁症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通过和小娟的交谈,医生了解到晓娟的家庭和个人的一些情况。原来晓娟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母的思想较传统,本来有了一儿一女正好,还想再要个儿子,谁知差强人意,得了个女儿。用晓娟的话说,平时父亲疼哥哥,母亲疼姐姐,就剩下我是多余的,晓娟言语之中有明显的失落感。“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我就表现特别好,学习很刻苦,平时特别爱争强好胜,什么事都想做好,终于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如意的工作。”“从小我就特别羡慕姐姐,她的玩具,她的衣服,她穿什么都是好看的。从小我都是穿她剩下的,可我只想要她那一件……但是,我总是无法如愿以偿……后来,在生活和学习中,凡是我喜欢的东西我都要拼命去争取。”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明白了她为什么变得抑郁了。在晓娟幼小的心灵里,姐姐的新衣服代表的是父母浓浓的爱,而永远是穿姐姐剩下的衣服,玩过的玩具,则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她:你是多余的。由于父母的忽视和严重的失落感,晓娟心理上留下了这样一种深刻的信念或者认知:我只有变得比别人优秀,才会得到爱和关注。我只有变得优秀,别人(以前是父母,现在是领导和同事)才会看见我,我不是想要玩具和衣服,我想要的是爱和关注。

     晓娟在工作中的表现无疑是童年家庭关系的复制。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她都表现得特别突出,要争强好胜,要比别人都强。在郊区的小学,由于相对人员的素质偏低,通过努力,晓娟很快脱颖而出,很容易做到了比别人都优秀。而在市区学校,在同事都很优秀的情况下(“同事都比我强,自信就没有了”),晓娟再也无法做到事事处处比别人出众,按照晓娟的逻辑:我没有比别人优秀,所以我会失去爱和关注。这情形和童年失去了妈妈的爱和关注是多么相似啊!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晓娟也是处处要胜过别人,把孩子送入远远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贵族幼儿园,就是一个例证。于是,晓娟陷入了巨大的挫败感和恐惧感中——这才是导致晓娟生病的深层心理因素。

     “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Winnicott)曾经这样描述母婴关系互动中母亲(养育者)的重要性。 在亲子关系中,养育者就如同一面镜子存在着。孩子在这面镜子中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并根据回应最后形成自我人格。同样如果母亲(养育者)的眼中没有婴儿,那么孩子因缺乏回应而无法在健康的自恋中得到滋养,在成长过程中也就无法形成健康的人格。由于童年的被忽视(非有意造成,但客观上是这样)、缺乏养育者的回应、爱的匮乏等,致使晓娟可能一生都会(不自觉地)奔跑在追逐比别人优秀、追逐爱和关注的路上。

     优秀本身没有错,优秀是首先为了愉悦自己,超越自我,追求一种生命的品质和价值感 ,而一味追求“比别人优秀”,无疑是掉进了巨大的深不可测的陷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迷失,是给心灵套上沉重的枷锁。即便优秀了,也永远找不到内心真正的宁静和幸福。

     在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心理咨询就开始发挥作用了。通过多次的心理辅导之后,晓娟慢慢走出了心灵的阴影,脸上重新洋溢着自信欢乐的笑容。

 

 

返回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