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对我院参加昆山爆炸烧伤事故救援专家的访谈
“我们此次参与昆山爆炸事件烧伤患者救治,将探索出的‘早、宽、牢、通’四字法则,与全国专家们进行了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9月12日,从昆山爆炸烧伤事故救援地归来后,我院烧伤科病区主任娄季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娄季鹤所说的是预防呼吸意外气道管理四字法则,即尽“早”建立人工气道,放“宽”气管切开指证,“牢”靠固定气管切开导管,保障气道“通”畅,防痰栓、出血、痉挛所致下呼吸道阻塞。从8月18日接到国家和省卫计委救援指令之后的17天内,作为河南省烧伤重点学科单位,我院组织专家团队,烧伤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娄季鹤、烧伤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査新建和副主任医师黄红军一行在事故救援地出色表现,充分展现了中原地区烧伤中心的救治实力。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多学科深度协作
科学指挥、后勤保障到位,让救治过程更加高效
“除了多学科深度协作,让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有国家和江苏省在此次事故救援中科学指挥和充分的后勤保障,让每一位患者都得到了及时科学的救治。”被分配到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查新建和黄红军表示。
“考虑到此次救治时间的紧迫性、患者人数众多和伤情的严重性,我们从郑州出发时压力是非常大的。”黄红军感叹道。但是,到达救援地后,在应急指挥中心科学的指挥和强大的后勤保障下,几位专家立刻沉静了下来,一心一意投入到了伤员的救治中。所有参与抢救的医务人员无论学术地位如何、职称谁高谁低,均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
“虽然伤员多是90%以上的重症烧伤患者,但是他们均被分散到江苏省内多家医院,每个医院再根据情况分为小的治疗分队(组),每个治疗分队运作也进行了科学规划。”黄红军说。此次救治中,科学合理的轮班制确保了每位患者都配有一对一的专职医师和多名专职护士。再加上多学科专家的强强联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位专家参与救治烧伤患者的17天内,江苏省的这两家被援助医院的烧伤患者无一人死亡,如此成功,预料之外,又在预料之中。
查新建表示,考虑到目前河南省内的医疗条件,此次昆山救援所采用的多学科深度医疗协作模式,想要在短期内全面复制仍是不现实的。但是,这种模式却为我们以后在烧伤的救治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此次救治过程中,合理的应急预案、强大的后勤保障和科学的现场指挥、多学科深度的医疗协作,堪为可供参考的模板和宝贵的经验。
娄季鹤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烧伤学界泰斗盛志勇对此次昆山事件告诫烧伤学者的一段话(发表于《中华烧伤杂志》2014年第四期扉页),结束采访。“目前抢救工作由于组织工作严密,治疗措施得法,死亡率很低……这次事故说明,烧伤的预防工作必须加强,因为很多烧伤事故确实可以预防。万分希望从事烧伤治疗的同志注意总结烧伤的发生原因,加强预防烧伤的工作,为人民造福。”